比特币周一闪崩,引发市场震动,高盛交易员称为领先信号

Connor 欧意交易官网 2025-10-02 14 0

2025年9月22日,亚洲时区,比特币市场如同被突如其来的急刹车甩入前座,屏幕上血红的K线与交易群里“冲冲冲”的呐喊形成鲜明对比,两种极端情绪的碰撞,预示着一场不同寻常的动荡。加密货币的领头羊,比特币,在11.4万美元附近瞬间崩盘,短短几分钟内,市值蒸发大半。期货市场上,17亿美元的多头头寸顷刻间化为乌有,强平提示如狂风暴雨般涌来。

“这是不是一个拐点?”群里有人抛出疑问,我却不动声色地回复:“别急,先看谁先认输,再看谁补仓。市场节奏已非上周的直线冲刺。”

三天后的9月26日,高盛的分析师Paolo Schiavone在一份内部报告中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市场的变化。他认为,过去三周,风险偏好如同踩了氮气加速,动量策略表现强劲,但本周的节拍已然改变。他将周一那记“急刹车”定性为第一个真正的信号,并强调,比特币此次已不再是跟随者,而是领头羊。他的原话更是尖锐:“跌破200日均线,风险便会陡增。”

事后复盘,盘后数据显示,10.9万美元附近出现了承接的现货买盘,挂单如同精心守护的防线。技术派将其视为支撑,而情绪派则称之为“护城河”。当天晚些时候,以太坊及主流山寨币也未能幸免,纷纷出现下滑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“又是机器人砸盘”的猜测,但我更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美元指数小幅走强以及利率预期的动摇。

我们不妨反问一句:这是否仅仅是月末结算的惯性动作?抑或是有人借此机会清理高杠杆头寸?这两者并非相互排斥,市场往往不会给出单一的答案。

9月23日至24日的美盘交易时段,市场并未延续跌势,更多的是横向盘整,成交量明显萎缩。观望的资金开始犹豫,日内短线交易者则在群里抱怨行情如同“闷罐车”,缺乏起伏。我连线了一位期权交易的朋友,他告知,本周短期限购沽期权的溢价有所上涨,skew值略微偏负,这表明市场正在升温的防御情绪。然而,远端期权却未显慌乱,机构的动作更像是调仓,而非大规模逃离。

9月25日,美债长端收益率先升后落,关于财政纪律的争论再次升温。Schiavone对此持保留态度,他将2025年30年期美债收益率区间判断在4.25%至4.5%之间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利率曲线陡峭化的共识正在受到挑战,做空美元的阵营也经历了一次回撤。这些都是过去三周的“热门姿势”,而过度拥挤的市场最害怕的就是突然的冲门。

Schiavone在客户调研中发现,市场情绪分裂为两半,一半担心通胀,一半担忧增长。我更关注的是这种分裂背后的交易含义:缺乏统一的对手盘,必然导致波动更加零散。

9月26日白天,比特币价格在11万美元下方徘徊,盘口中被动买单稀疏,做市商降低了库存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耐烦的静默,宛如暴雨来临前的低气压。

有人追问技术位的效用,我反问:“你打算用它来决定仓位的生死吗?”技术是行为的映射,而非神谕。关键在于筹码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。

此外,美股市场中AI相关交易链条显露出疲态,英伟达冲高乏力,纳斯达克指数的形态被贴上了“扩张型顶部”的标签。这些标签可能不尽准确,但它们会悄然影响交易者的下单决策。

晚上21点整,我记录下了一个微妙的细节:期货永续资金费率从正值转为接近零。这标志着做多热情降温,但交易所的爆仓数据并未进一步刷新,止损的力量似乎正在集结。

展开全文

Schiavone将这一切归结于“熔涨”模式的延续,他的逻辑是:关税影响见顶、财政政策前置发力、金融条件宽松、美联储进入“保单式”降息,再加上AI的长期红利。听起来似乎顺理成章,但我并未急于认同。我更在意的是路径依赖带来的错觉。熔涨也需要节律,而周一的闪崩已经打断了旧的节拍,市场急需一个全新的节拍器。

9月26日深夜,有媒体复盘了此次强制平仓的链条,最大的单笔清算出现在某家头部交易所,其时间戳与美股盘中回撤的节点吻合。我将其记录为“机械与人心的共振”。

次日早盘,人民币资产中的科技指数也出现了跟跌。跨市场的资金情绪传导是真实存在的,即使基本面联系不直接,资金面的话语权也显得更为重要。

在一家咖啡店,我偶遇了一位量化经理。他给我看手机上的策略界面,显示算法已将动量因子的权重调低。他笑着说:“机器人都学会怕疼了。”这句话虽不专业,却极富画面感。

回归硬数据,Schiavone对美国年内的路径假设是:GDP增速2%,核心PCE约3%,失业率向4.5%靠拢。这组数字意味着“软着陆”的故事仍在延续,并未触及“硬着陆”的临界点。

一段线上分享的对话片段显示,当被问及“降息会不会来得更猛”时,回答是“视就业数据修正而定”。如果非农就业数据持续下修,不排除10月份出现50个基点的“保险性”降息。这句话并未引发欢呼,而是勾起了进一步的计算:不同期限的曲线定价将如何切换?美元会否变脸?风险资产将先咳嗽还是先深呼吸?这些比口号更贴近现实。

我将注意力拉回加密货币市场的“本地事实”:链上数据并未出现大规模异常资金外逃,持币一年以上的钱包数量维持高位,短期杠杆正在退潮。这种结构性特征,比单纯的价格波动更有参考价值。

9月26日收盘前,比特币仍在10.9万至11万区间进行拉锯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“无聊等待爆点”的帖子。越是无聊,越是危险。市场讨厌真空期,容易对微小消息过度反应。

有人追问:“这是否是一个领先信号?”我给出了一个不那么圆滑的回答:“是,但它领先的不是方向,而是节奏,它在告诉你,不要再用上周的快进键了。”

换个角度看,将比特币视为风险胃口的温度计,它的踉跄让你看到资金开始变得更为吝啬。宏观层面在争论利率的终点,微观层面就会减少不计成本的追价。Schiavone强调的200日均线,更像是一道心理门槛。跌破它,有人会收缩风险;守住它,有人会伺机加仓。这个门槛的意义在于组织行为,而非简单的数学公式。

我无意将故事写成一场“空多大战”,更贴切的版本是仓位管理的互相试探:多头问你敢不敢再加仓,空头问你敢不敢不砍仓,而这些答案,每天都在变。

现场感来自一个小小的瑕疵:周一的下跌过程中,某交易所出现了撮合延迟几秒的情况,客服公告的发布也显得滞后。这几秒钟或许不决定趋势的走向,却可能改变部分交易者的命运。

同时,也不能忽视外围市场的隐线。部分共识性交易在连续止损后变得脆弱,减仓的连锁反应尚未走完。反弹会有,但节奏可能更加零散和短暂。

“那你站哪边?”朋友追问。我回答:“我站时间这边。9月的末尾会放大噪音,10月初的数据会将情绪拉回。在这个窗口期内,我只做小事。”

这段时间线清晰可见:9月22日的闪崩,23日至24日的横盘整理,25日利率的上下波动,26日的策略复盘与技术位争论。链条在此,结论尚早。

我倾向于接受“熔涨未死”的判断,但承认它需要新的火种:财政发力的落地节奏、就业数据的修正幅度、AI投资的现金流兑现。缺一不可。

风险何在?风险在于将一次技术性的减速误判为系统性的转向,也在于忽略了流动性的小伤口。真正的危机,往往潜藏在无人关注的角落。

最后,留下一个小小的悬念:假如10月第一周的非农就业数据再次被下修,且美联储口径保持“保险式”降息的开放态度,比特币是否会先于美股给出方向?这个答案,不急,留给下一个周一。

评论